21日,廣東衛視知名主持人王牧笛陪女友去打點滴,因為護士連打四針才找準血管,他發微博稱“我也想拿刀砍人”。當晚,王牧笛刪除微博並公開道歉,但這則微博還是引發了巨大風波。22日中國醫師協會公開譴責,要求廣東衛視“責令其下課”。昨晚,王牧笛再次發微博道歉,並希望通過此事,醫患雙方能多些理解和溝通。(2月24日《京華時報》)
  《京華時報》報道了多方意見,我註意到,大家幾乎都認為王牧笛作為“媒體人”、“公眾人物”發這樣的微博不應該、不合適。言下之意,王若不是媒體人,不是公眾人物,發這樣的微博也就算了。
  的確,微博上時常充斥著一些“喊殺聲”,王牧笛這回上網“喊殺”,不啻為給互聯網戾氣之火又添了一捆柴,澆了一桶油。在醫患關係空前緊張的今天,作為一個媒體人,一個青年知識分子,發出這樣不理性的聲音,儘管不是在自己供職的媒體,也是不應該的。也許,這正是他在冷靜之後“後悔莫及”的原因吧。
  但是,對“喊殺”的王牧笛,我們也不應過多地去強調他的媒體人身份。換言之,不管是誰,都不能到網上去隨便“喊殺”。王牧笛雖然是媒體人,但他到網上,也是普通的網民。如果一位沒啥名氣的醫生上網,在和一些無良病患交集中,積下怨氣,也在網上泄憤喊殺,我們同樣不能、不該原諒。
  時至今日,網絡早已成為現實生活的鏡像,網上網下,早已互為一體。網上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現實世界的社會風氣。反之,社會風氣中的一張一弛無不投射到網上。而社會風氣的好壞,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,決定著我們的生活成本和生活質量。從這個角度看,如果無邊無際、無孔不入的互聯網充滿暴戾的語言,對我們的生活,尤其是對青少年的成長,害莫大焉。國內國外,不都有多起沉迷網絡、受網絡暴力毒害的青少年在網下凶殘作案的報道嗎?
  革除互聯網戾氣即暴力傾向,還互聯網天空的明凈,可以說是大家共同的期待。也應該是大家共同的責任。當然,公眾人物應該帶頭為互聯網文明做出貢獻,這和網下生活要做文明表率是一個道理。但是對公眾人物的要求,只是讓他們做大家的表率,並不能說,其他人就可以不遵守網絡道德。如果大家都要遵守“網德”,那也就不必刻意強調王牧笛的媒體人身份了。我們說,一般人不能到網上“喊殺”,不能搞語言暴力,那在王牧笛之類的公眾人物頭上,也頂多加個“更”字。如果只說,公眾人物不應該發“喊殺”的微博,那很可能讓人產生誤解,一般人喊喊沒事。也許正是這種“共識”,造成了今天互聯網暴戾的時隱時現,進而讓王牧笛也跟風一回。可見,風氣一旦形成,想獨善其身都難。
  所以,我們到網上,人人都得記著一個“善”字,與人為善,善自為之,積善成德,以求對互聯網,對網上網下的風氣都能善莫大焉。
  文/江錫鈺  (原標題:革除互聯網戾氣人人有責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y09ayvd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